close

繼2008年 MOT/ARTS 推出了五件由中國當代藝術家與公仔設計師跨界結合的「Art Toys」系列後,今年,中國後現代雕塑家展望與荷蘭前衛建築團隊 MVRDV 的合作案,則是更貼近了「Art for the Masses」展覽的題旨,構想出一種適合於這個時代我們大眾的共居形式。

 

《假山疊塢》,不似過去「Art Toys」是從藝術家作品中的特定人型、動物的單純翻製,而是進一步從雙方核心的創作觀念與模塑技術上實現複雜的匯通,指向一種唯有以此跨界才可能激盪出 的居住思維。換言之,展望與 MVRDV 的跨界不單只意味著「垂直村落」(Vertical Village)與「烏有園」(Utopia Garden)的異業結盟,而是在這一個建築雕塑品中,提取雙方特殊的「洞見」,激盪出一種結合西方烏托邦和東方桃花源的嶄新想像。

 

MVRDV 於2004在中國柳州龍潭公園的住宅規劃建案。

Photo credit:MVRDV

以「垂直村落」崛起於世界建築界的 MVRDV 團隊,16年以來便是試圖在人口密度過高的荷蘭城市中,透過人口成長趨勢與土地利用程度精算出未來適宜人居的建築型態。無疑地,建築的垂直向上延展是必然 的趨勢,然而 MVRDV 卻不滿於在當代只能一昧蓋出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這個建築團隊試圖將傳統村落(如北京胡同、東京町屋)的概念放置於設計藍圖中,這樣看似悖論性質的建築 規劃,卻在漢諾威世博館、養豬城市(Pig City)的幾次實驗中看出可能。不過,若將這樣的垂直村落的思維放到台北,問題則更加複雜。

 

2010英國世博館的建築師希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今年來台時曾說道:「台北這個的盆地地形不需要蓋高樓來呈現地平線的變化,已是個美麗的城市。」換言之,過分的垂直向上可能會破 壞了台北城的景觀,而這個狀況在其他東亞盆地城市同樣適用。換言之,MVRDV 要如何兼具聚落型生態和新式高樓建設,便成為一個艱鉅的挑戰,而我們在2004年可以從 MVRDV 為中國柳州設計的集合式住宅,便可以看到這種因地制宜的建築設計。不過,這批建築仍犯了該團隊過去為獨居老人和單身者設計公寓時產生的弊失,即過分強調個 人主義,進而使這類住宅變得原子化而不具社群性質。

 

那麼這次 MVRDV 將「垂直村落」的24塊空間量體交付由展望進行塊狀堆疊設計,是否會產生較不一樣的空間想像?這則要從展望的創作脈絡中去試圖找尋。1995年開始,中國 當代著名雕塑家展望,便以不鏽鋼材質對傳統園林中的太湖石進行拓制而聞名藝壇。所謂的太湖石,指的是原本沉在湖中而長期經過水流沖刷浸蝕而形成怪貌的奇 石,大型者用於園林造景(以其為屏障製造震驚效果,讓人繞過山石後突然放眼看到園林內部的新一波視野),小型者則用於文人廳堂的擺飾(如盆栽、供石)。展 望透過二次度的雕塑手法,先將太湖石拓為不鏽鋼的山石雕塑,再將該假山放置在當代城市之中,以造成突兀錯置的不協調感。展望面對 MVRDV 提供的24個垂直村落零組件,也是採取這種二次度手法,然而不一樣的是,他不是在重新翻製一塊石頭或是一座假山,而是透過重新堆砌與翻製,提出一種新的都 市聚落方案。《假山疊塢》不單單是一件「展望假山鋼雕」加上「MVRDV 堆疊建物」的作品,而是要使展望的山石思維 MVRDV 的村落宏旨,倍數地加乘出「城市烏有園」(Urban Arcadia)的可能。

 

展望於2010年台北101展出假山石一隅。

Photo credit:誠品畫廊

所謂的 Arcadia,是希臘的一處山地的地名,在神話中是牧神的家,由於字首的 Arc 有趨吉避凶和方舟之意,於是流傳到後世則引申為「化外仙境」之意,屬於烏托邦(Utopia)的一種。反對西式典故的論者常言道:所謂的「烏托邦」,在中 國本就有另外一個名稱:「桃花源」,在展望的版本,則是2008年的「園林烏托邦」。展望對烏托邦的想像,是透過大量對古典園林中大型太湖石的翻模造景, 但單憑石頭的拓製如何能體現出「烏托邦」的深度意涵?這是值得深究的地方。

 

我們或許可以回想<桃花源記>中那傳神關鍵的描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換言之,桃花林後的山中洞口,是一個重要的精神指標。而擅長重製假山和太湖石的展望,亦曾特別強調過他的雕塑品「要拓出洞」的非凡意義,除卻在翻製技術上 的難度之外,更在於傳統文人對山石著重「皺、漏、瘦、透」四態的造型要點,而「透」,又是其中最終極高端的境界。

MVRDV 在台展場示意圖。

Photo credits: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有假山屏障,才能「豁然開朗」;有孔洞居間,才能「雞犬相聞」;有共通社群,才能「夜不閉戶」。桃花源就在於它的「別有洞天」,才使得烏托邦得以可 能。而這也正是德國哲學家、《拱廊商場計畫》(The Arcades Project)的作者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那不勒斯〉(Naples)一文中所述浸透空間的「多孔性」(Porosity):「建築物群被當成舞台使用,它們被分割為數不盡 的、生氣勃發的劇場。廂房、天井、窗戶、甬道、階梯、屋頂同時既是舞台也是觀眾包廂。」更進一步的,班雅明還說這種居住形式使得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且孤 兒能輕易被鄰居撫養,儼然就實現了孔夫子曾言的「大同」世界。究竟何謂為了大眾的藝術(Art for the Masses)?可能也莫過如此。

 

<桃花源記>中描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平整境界,在當代地狹人稠的大都會中,當然已經不復可見,但展望和 MVRDV 的跨界作品告訴我們,在垂直向上發展、事事疊床架屋之前,總還是有個「假山疊塢」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w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