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進程中,以「精神性」為根本價值的藝術向來就居於少數,然而以感官刺激為主要訴求的表現類型卻相當多。有鑑於當代這種藝術生態的 不平衡,「『閾』:魅力再生」一展以探討當代藝術精神性意蘊之表現為目的。透過剖析藝術家陳正勳、顏頂生、陶文岳、周沛榕、柯應平等人之藝術作品,深入挖 掘其藝術語彙之獨特性與時代意義,以及其藝術表現之復魅化 (re-enchanted) 視野。

陶文岳 | 灰色空間 1997-2003

周沛榕 | 應許之地-夢土凝望 2011

 

「閾」,簡單地說就是門檻-具有「居間性」的範圍,其往往作為連接二個具差異性範疇的模糊地帶,如地平線即為天空與大地之間的閾。在此,「『閾』: 魅力再生」一展挪用其「居間」之模糊意象,描述參展藝術家的意象語彙之雙重意蘊-即兼具「當代性」與「精神性」的探求,因而此展以 「閾」一辭作為展覽的主軸。展覽中,五位藝術家皆以「痕跡」式美學作為此展的共通意象語彙,並體現當代藝術中的「精神性」表達。這類「痕跡」式的意象語彙 沒有十九世紀「現實主義」(Realism) 的直接性,而是表現出非完全抽象的抽象形式,換言之,其藝術語彙仍保留可資辨識形象的部分視覺條件-即所謂「以不在場的方式在場」的藝術表現。

 

透過如此的表現手法,強調「精神性」的藝術復魅化,使生命得以脫離現代性的荒原。而這樣的藝術視野亦得以破除社會與文化的僵化世界觀,回復文化失落的精神價值。而棲身於如此不可撼動的精神世界,亦成為歷代藝術家們在面對動蕩世界時,為藝術摸索出得以安身立命的共同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w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