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低迷,紐約的藝術市場也顯得冷清。畫廊開展,平日去逛,常是空蕩無一人。但最近在下東區的小畫廊,幾場開幕展熱鬧,感覺仍有生氣。

 

紐約畫廊集中地,從Soho到Chelsea再到Lower East Side,代表著不同的畫廊概念。Soho區發跡最早,地段最值錢,駐場的多是大牌的藝術家,但因租金愈來愈高,後來較進取與中型的就移去 Chelsea,發展成紐約另一個藝術中心。而現在,新的勢力卻在下東區,這裡靠近中國城,從前治安欠佳,區內多是新移民與獨立藝術家。自New Museum去年遷館至此區,馬上帶動新興藝術潮流,吸引大量小型畫廊進駐,其中又有不少資金來自韓國與日本的畫廊經營者,使這裡洋溢多元文化的生命力。

這些小型畫廊,更組成聯盟,自製參觀地圖「Les =More」( Les即Lower East Side的簡稱),網羅了區內最新展覽動態。找一個下午去逛,不僅發現Less is more,還會感到Small is beautiful。

 

所謂小,指的是空間的細小,規模與人手的簡約,還有它們在藝術市場上的位置。這些小畫廊喜歡年輕藝術家,常替他們 辦首趟個展。可以說,要在紐約藝術界初登場,下東區就是舞台。歷史總是這樣循環,想當年Soho區的畫廊也捧紅了不少國際級大師。下東區畫廊選擇的策略, 全靠經營著的眼光,看得準具潛質的新進藝術家,就是一項值得的投資,帶來的回報無可估量。

 

也因為規模與格局小,做起事來沒甚麼包袱,策劃的展覽題材也可以更前衛更富趣味性,跟Chelsea與Soho區的老牌畫廊有所不同。

像Kumukumu 畫廊前陣子策劃的一個關於「兔子」的展覽,齊集了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對Bunny Rabbit的符號與形象來個全面的展現與解構,意念新鮮好玩。很難想像一本正經的大畫廊可容得下這些充滿童心與遊戲色彩的展覽概念。

 

小畫廊聚集,不少獨立藝術家也在這裡設置工作室,下東區已成為紐約最時髦最流行的場所。Orchard Street、Broome Street等街,開滿各具個性的咖啡館、餐廳、時裝店與創意小店,周末總是人頭湧湧,生氣勃勃。有藝術界朋友說,這裡是曼克頓最後一片綠州,還沒有給商 業財團吞噬。或許亦是一種幸運,經濟大環境失序,卻給這片綠州留下喘息的空間。

曼哈頓分上城與下城,比對起來,我偏愛下城。上城街道寬闊,以中央公園為中心,生活優雅寫意,那是上等人的品味生活場所。但下城街頭窄狹,像村落,從西村走至東村,經過Soho區,再往南走便是下東區。

 

這裡沒有高深的學問,只有實在的生活,跟上城區是兩個世界。

或者可以說,在上城學習品味,在下城體會趣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w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