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年一度的國際盛事「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Venice Biennale) 於2011年6月登場,台灣館以「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一展,在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邸 (Palazzo delle Prigioni),以兩位參展藝術家王虹凱與蘇育賢及其作品,向國際呈現屬於台灣文化的當代藝術表現。

 

王虹凱 | 咱的做工進行曲 2011

Photo credit:王虹凱;photograph by 陳又維

蘇育賢 | 那些沒什麼的聲音-十號鼓手 (影片擷圖) 2011 Photo credit:蘇育賢

此展的主軸以「聲音」為核心,意圖鋪陳台灣的「社會聲音圖景」。在此,「聲音」載負多重的意義,其是內容與形式,是對生活處境、生存狀態的敘事方 式,也是當代社會中政治行動場域的隱喻。此展不僅是社會底層聲音的採樣,更希望深入探討社會中的不同「個體」或「一群人」以什麼方式宣稱其存在,或如何存 在。

展覽中,王虹凱的《咱的做工進行曲》,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內容。她認為「聆聽是政治的」,過程中,她以集體參與「錄音」的方式,探索台灣的歷史與社會空間。

蘇 育賢的作品《那些沒什麼的聲音》,則是針對平凡的市井小民所作的創作。他深入社會底層,重新關注那些過著各自不同、卻又平凡生活的人們,並邀請他們組成樂 團、製作「音樂」,以專輯、文件等類似獨立樂團的生產方式,為這些社會個體或群體發行他們的素人專輯,以作為他們發聲的管道。這些「樂團」是社會中的「差 異的聲音」的隱喻,他們未經訓練的音樂強調出個體的存在,蘇育賢說,這是「讓他們去說去唱出在我們身邊卻又遙遠陌生的聲音。」

 

「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做為重要的國際藝壇對話與交流場域,台灣館的參展絕對是向國際發聲的重要活動,除了為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累積重要經驗外,透過具體的展覽呈現,同時也展現屬於台灣當代的藝術美學及趨勢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w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